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罗乾宜:强化科技引领 加速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时间:2025-10-13    来源:东方电气微信公众号

    近日,国家能源局官微刊发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罗乾宜署名文章《强化科技引领加速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文分享如下——


    强化科技引领加速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罗乾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能源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电力保供的关键逐渐由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掌控能力转变为电力装备的研制和供给能力,电力行业资源属性不断弱化、装备属性日益凸显。近日,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是在明判这一趋势的背景下,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的最新举措。《指导意见》聚焦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明确了未来方向、目标和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南。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

    回顾过去,我国电力装备走过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并在多领域实现“领跑”的赶超之路。电力装备行业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发展路径,持续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补齐产业链短板的同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布局,装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山东郓城630℃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火电示范项目设计煤耗达到世界最优水平,发电热效率突破50%;白鹤滩水电站1000兆瓦水电机组打破水电机组单机容量世界纪录,引领全球水电进入“百万单机时代”;天台、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额定水头位列世界第一、第二,装备技术难度达到了业内最高;“华龙一号”及“国和一号”等核电三代压水堆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技术体系。在技术水平大幅跃进的同时,我国建立起了涵盖“发电-储能-输配电”全链条的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综合技术水平国际先进的电力装备产业体系,不仅为国内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更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

    着眼现在,我国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整机装备技术水平与绿色低碳能源转型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难以完全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二是产业链部分环节尚未完全自主可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依赖进口;三是行业数智化水平不高,受制于智能感知技术不足、数据分析能力有限等瓶颈,电力装备智能运维和精准预测能力仍需加强。这些挑战成为制约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指导意见》为我国电力装备绘就科学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系统规划了装备发展的创新任务,明确电力装备整机技术水平提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研发、数智化和绿色高端化发展等创新方向。既着眼解决当前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又前瞻部署未来技术制高点,为电力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核心在“四个着力”。

    行业首个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

    着力提升电力装备质效水平。我国电力结构正经历从传统煤电主导到新能源为主体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实现跃升发展,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有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与此同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对电力装备的质效提出更高要求,煤电机组需快速调频、深度调峰,涉网性能和宽负荷能效水平要求进一步提升;燃气轮机自主化发展,建立谱系化装备体系仍然任重道远;新能源装备装机环境愈发复杂,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导向日益凸显;核能装备在持续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对具有长期服役能力的新材料、新装备的需求不减。《指导意见》针对能量转换装备,对化石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核能装备质效水平提升提出明确行动项,在推动发电装备高端化发展,锻长板、补短板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方电气加氢站

    着力推动储能装备规模化应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储能作为解决新能源波动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电力系统成本的核心要素,装备需求迫切,发展机遇空前。目前,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抽水蓄能占主导但受地理条件、建设周期等限制,电化学储能快速发展但面临安全性挑战,氢储能潜力巨大但技术经济性有待突破。《指导意见》立足构建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存储体系,提出储能电池、抽水蓄能、储热等关键装备性能提升,以及电解水制氢、大型氢储运、规模氢应用装备研制任务,推动能源存储装备的一体化、规模化、多场景应用。在应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现实需求之外,更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

    着力推进电力装备数智化升级。能源数智化发展是驱动能源治理、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引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加速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装备的数智化升级是能源数智化发展的基础及重要抓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发电装备数字孪生、智能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电力行业的运维模式和价值链形态,现阶段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关键设备智能感知精度不足、工业控制系统自主可控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指导意见》着眼装备数智化转型需求,明确加强装备智慧调控和终端装备智能化应用,通过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覆盖全过程的装备数智化升级,对能源行业锻新板、实现智能化新发展意义重大。

    光伏银浆生产线

    着力推进电力装备绿色高端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电力装备绿色发展是装备技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当前,我国电力装备产业面临着绿色发展挑战,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大,退役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等新型固废处理压力与日俱增。《指导意见》围绕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通过突破绿色循环材料与修复延寿技术,构建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实现从原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再到原料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循环管理体制,针对性推动解决电力装备原材料资源安全及废物处理等问题,进一步夯实能源行业绿色化发展的基础。

    《指导意见》的出台为电力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为推进其落实落地,装备行业需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发展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切实承担起创新需求“出题人”、技术攻关“答题人”、成果转化“阅卷人”的全链条创新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坚决防范同质化“内卷”竞争和低价恶性竞争,有效规范行业发展秩序。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和“双碳”目标的历史使命,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绿色智能为翼,在政策东风下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热点推荐